首页 >> 精选百科 >

贾樟柯和赵涛

2024-10-19 11:40:23 来源: 用户: 
【#贾樟柯和赵涛#】

2003年的一天,贾樟柯走进了一家卖盗版DVD的小店,想淘几部新片子看看,翻拣一番也没有中意的。正要推门而出,老板喊住了他:“有一个假科长的《站台》你要吗?明天到货。”

那一刻贾樟柯的心狂跳,既激动又痛苦。他在书里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:“像丢了孩子的家长,忽然在人贩子家里看到了自己孩子。”

因为他就是老板口中的“假科长”,《站台》是他拍的,三年前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,但它上不了国内院线,以盗版光碟的形式存在着。

墙内开花墙外香,惨淡的票房灰暗的故事,两极分化毁誉参半的口碑,贾樟柯的电影,到底有多少人爱看?

1、那一缕缕乡愁

贾樟柯是山西人,山西是他电影的主背景,出现在镜头的各个角落。他的故事,从1970年的小城汾阳开始。

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,强调出身成分,贾樟柯父亲高考时全山西第一名,但却没办法继续深造,只能回到汾阳,当了一名语文教师。

父亲显然不喜欢这里,他多少次带着幼小的贾樟柯爬上城墙,眺望远方公路上疾驶的长途汽车,眼中有泪光闪烁。生活缚住了父亲的翅膀,他希望贾樟柯能飞出去,离开汾阳去天津,因为当年贾樟柯的爷爷曾在天津行医,那是他渴望的归宿。

图源·《十三邀》视频截图

贾樟柯高考时,父亲把他所有的志愿都填了天津的院校,第一栏是南开大学,而贾樟柯显然是不可能考上的,他捧着数学试卷一片茫然,只用十五分钟就写完了,选择题全部画上了C。

高考失败后,为了避开数学,他去学了美术,准备复读再战。他的文笔也不错,时常在报刊上发文章,山西作协愿意收他为会员。

但因为偶然间看了电影《黄土地》,贾樟柯被震撼了,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,乡土的、真实的。当时他就改了人生目标,要做一名导演。

那时候的贾樟柯,是一名长发及肩、爱跳霹雳舞的小镇青年,他和同学一起上街玩,灰扑扑的街道上,小贩们摆弄着并不新鲜的货物,扯着喉咙在卖力的兜售;行色匆匆的路人神色冷漠,为一天的口粮来回奔波。

也有无所事事的街油子,嘴里叼着香烟,倚着墙角吞云吐雾,收音机里放着流行歌曲,又给这个简陋破败的小镇带来浪漫的气息。

晩风拂动贾樟柯的鬓发,惆怅充溢胸间。他太熟悉这里,一草一木,一人一物,都化作他电影里缕缕乡愁。

2、墙内开花墙外香

贾樟柯考了三次,终于考上梦寐以求的北京电影学院,虽然录取的是文学系,但不妨碍他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导演。

1994年,24岁的贾樟柯拍了个短片《小山回家》,低成本,自导自演。拍完后在男生宿舍公放,看着看着人跑完了,有同学奚落他:“别做梦了,不是什么人都能拍电影的!”

但在两年后,这部短片却获得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,还给贾樟柯带来一段姻缘,同校的学姐朱炯,后来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。

1997年,贾樟柯27岁,他想正儿八经地拍一部长电影作为北影毕业的处女作。但贾樟柯囊中羞涩,更请不起专业演员,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买胶片上了,没钱吃饭,贾樟柯四处找活干,去电视台一档儿童节目里演猴子维持生计。

图源·《十三邀》视频截图

《小武》这部片子,贾樟柯花了21天拍完,他的乡愁释放在了灰暗的屏幕上,主人公小武是最底层的人群,他是个小偷,却也渴望着

【#贾樟柯和赵涛#】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