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形毕露意思】“原形毕露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些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暴露了真实面貌,不再掩饰。这个成语多带有贬义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平时伪装得很好,但在关键时刻或面对某种情况时,其真实面目被揭穿的人或行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原形毕露 |
拼音 | yuán xíng bì lù |
释义 | 原形:原来的形状;毕露:完全显露。指原本隐藏的真面目或本质完全暴露出来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真实面貌被揭露,常含贬义。 |
近义词 | 露出马脚、现原形、真相大白 |
反义词 | 藏头露尾、隐而不发、保持低调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原形毕露”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,常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无法再伪装自己。现代汉语中,该成语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尤其在评论社会现象、人际关系或事件发展时使用较多。
例如:
- 在公司内部审计后,那位一直表现良好的员工终于原形毕露,被发现有贪污行为。
- 面对质疑,他的态度逐渐转变,原形毕露,不再掩饰自己的偏见。
三、适用场景
场景 | 说明 |
人际关系 | 描述某人平时伪装得好,但最终暴露本性。 |
社会评论 | 用于批评某些人或组织在压力下暴露真实面目。 |
文学创作 | 常用于描写角色性格转变或情节反转。 |
日常对话 | 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满或讽刺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情感色彩:该成语多为贬义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
2. 对象限制:一般用于人或事物,不适用于抽象概念。
3. 搭配建议:可与“终于”、“彻底”等词搭配,增强语气。
五、总结
“原形毕露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意义明确的成语,用于描述隐藏的真实面貌被揭示的过程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力,也反映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。在实际使用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,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