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秋扇见捐用了什么典故】“秋扇见捐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比喻女子失宠或被遗弃。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。下面我们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典故来源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秋扇见捐”最早出自汉代班婕妤的《怨歌行》,诗中以“秋扇见捐”比喻自己被君王抛弃,犹如秋天不再使用的扇子一样被丢弃。这一典故后来成为文学中常见的意象,用于形容女性在感情或婚姻中失去宠爱,或者被冷落、遗忘的情景。
该成语不仅用于描写个人情感,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命运无常、人生起伏的感慨。其使用范围广泛,既有文学性,也有现实意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秋扇见捐 |
出处 | 汉代班婕妤《怨歌行》 |
原文诗句 | “新裂齐纨素,皎洁如霜雪。裁为合欢扇,团团似明月。出入君怀袖,动摇微风发。常恐秋节至,凉飙夺炎热。弃捐箧笥中,恩情中道绝。” |
含义 | 比喻女子被遗弃或失宠,也可泛指事物被冷落、遗忘 |
典故来源 | 班婕妤自比秋日之扇,因年老色衰而被帝王冷落,象征爱情或宠信的终结 |
使用场景 | 文学作品、诗词、日常语言中,用于描述失宠、被冷落或感情破裂的情况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女性地位与情感状态,体现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|
三、结语
“秋扇见捐”作为一句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,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。